国民之魂,文以化之
国家之神,文以铸之
加大力度开展非遗保护和传承
红土地上的文化根脉得以赓续与弘扬
散发出浸润人心的时代之光
客家韵、红土风、东江源、橘乡情
是我县创新塑造的四大品牌
其中,客家韵,是记忆,是乡愁,更是神往
在“客家韵”品牌打造中
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珍贵的历史财富
是民族古老生命记忆的延续
东江源头,武夷山下
寻乌
以独有的方式诠释着非遗的魅力
传播非遗 传承美丽
用真心呵护文化遗产
鼻吹唢呐
鼻吹唢呐是寻乌民间独有的传统杂技兼音乐表演艺术,其表演过程具有一定的难度。鼻吹唢呐流传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寻乌县及其周边地区,表演者还经常受邀到广东、福建、瑞金等地参加表演。作为寻乌地区特有的表演技艺之一,鼻吹唢呐受到当地民众的广泛欢迎。
传承人黄春祥祖上就有鼻吹唢呐的技艺,他自幼受父辈熏陶,便深深喜欢上了这门技艺。经过多年勤学苦练,黄春祥不仅熟练掌握了这门技艺,还因此结交了来自周边各地的音乐爱好者,组成了一支民间乐队。其表演服饰多采用近代演出服的款式,演出场景多为逢年过节、婚丧嫁娶、摆宴祝寿等。
鼻吹唢呐的最大特点是与口吹唢呐不一样。两者虽同属吹奏乐器,但鼻吹唢呐在工具使用上与普通吹奏唢呐不同。鼻吹唢呐在吹奏技巧上更具难度。表演者气息要长,肺活量相对要强。表演者用的是特制的表演烟斗道具,用嘴叼住特制的烟斗,顶上放置三个盘子或碗,在边吸烟边转动三个瓷盘或碗的同时,用一个鼻子吹奏乐曲(另一个鼻子用纸团塞住)。表演者表演时必须有2个以上的人为其伴奏,以便用手转栋瓷盘或碗时现场还有音乐。另外,鼻吹唢呐离不开两样简单的工具,取1根空心竹子,一头有节,延节取长1.2公分截断,然后四周打磨至光滑,再从中间取1孔,此孔必须与唢呐铜尾紧就,不漏气。再取中弱哨片1个,插入唢呐铜尾处,这样就可以用鼻吹了。工具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吹笛质量,在鼻吹过程中,如果会发出怪音,说明有漏气现象,要认真检查。
一直以来,黄春祥在传承的基础上不断对鼻吹唢呐的表演技艺进行改革创新。如今他不仅会鼻吹唢呐打盘花,还创新了玩法,学会了“七星拜寿”等新技艺。“七星拜寿”就是点燃七盏蜡烛,分别在表演者头顶放一盏,左右臂膀上由小臂、上臂和肩部各放三盏,边用鼻子吹唢呐,边完成拜寿动作。表演者要利用身体的平衡保持手臂、头顶的蜡烛不掉落,充分向人们展示了鼻吹唢呐民间传统艺术带来的独特魅力。
实际上,该项表演呈现的不仅是寻乌客家人对精神文化的追求,更有着寻乌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文化创新的探寻。
国民之魂,文以化之
国家之神,文以铸之
加大力度开展非遗保护和传承
红土地上的文化根脉得以赓续与弘扬
散发出浸润人心的时代之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