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

【寻乌不寻常】客家韵·非物质文化遗产——客家迎故事

发布时间:2022-04-22

客家韵、红土风、东江源、橘乡情

是我县创新塑造的四大品牌

其中,客家韵,是记忆,是乡愁,更是神往

在“客家韵”品牌打造中

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珍贵的历史财富

是民族古老生命记忆的延续

东江源头,武夷山下

寻乌

以独有的方式诠释着非遗的魅力

传播非遗    传承美丽

用真心呵护文化遗产

      寻乌,地处江西东南端,位处闽、粤、赣三省交界,自古是三省文化交流,经商通行的咽喉要地。明·万历四年(1576年)分安远的南桥、水源、三标、石溪、寻邬等15堡建县,取长久安宁之意,定县名为长宁。民国3年(1914年)冬,因避免与四川省长宁县同名,县名长宁改为寻邬,一直沿用至今。“迎故事”是寻乌县特有的客家民俗活动。作为江西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,“迎故事”是把一个个历史传说、民间故事、人文景观等制作成一台台生动的人物造型,沿街巡游的一项群众集游活动。今天小编带您走进客家韵·非物质文化遗产——客家迎故事。

客家迎故事

      历史记载,唐宋时期开始,由于战乱和天灾,大批客家先民拖儿带女、背负祖先灵牌向南迁徙,先后在赣闽粤交界的广袤山区扎根,在辗转流离的迁徙中把中原文明带到了这里。有着800余年历史传承的寻乌客家“迎故事”就是在客家先民迁徙—侨居—再迁徙—再侨居的变迁中,以其独特的生存方式与顽强的生命力存续下来的。


      相传,明·万历年间,寻乌县南桥镇居住着陈、刘、程、曹、谢、曾六姓客家人,遂取名“六排村”,因地广人稀,常遭四周山匪草寇掳掠,为加强客家团结、抵御外来侵略,六姓客家歃血为盟、共保家园,建“汉帝庙”、 “五显帝庙”,商定每三年的农历九月二十七至二十八日为“五显菩萨”生日祭祀日,并借吉日,六姓族人庙堂上香祭祀、求神护佑,并组织“迎故事”习俗,增进各姓之间团结互信,使外人不敢侵犯。“迎”字客家话读音为“niang”,是“抬、举、擎”之意,谐音“娘”更有崇高伟大的“娘亲”教导之意。


      以南桥为代表性的“迎故事”习俗中的“闹埸”“请神、迎故事、安神”“送龙日”三个花节,呈现出的客家文化中重信义、信孝悌、重名节等为人处世的道德价值观念,并以客家文化独有稳定的客家语言、文化、民俗和感情心态深入民意。流布于寻乌长宁镇、文峰乡、吉潭镇、留车镇、水源乡、澄江镇的周田、王屋等地的“迎故事”习俗,追溯着客家文化中带有古风、古意和对中原文明的执着的深沉和厚重在传播传承。

国民之魂,文以化之

国家之神,文以铸之

加大力度开展非遗保护和传承

红土地上的文化根脉得以赓续与弘扬

散发出浸润人心的时代之光

来源:寻乌融媒