客家韵、红土风、东江源、橘乡情
是我县创新塑造的四大品牌
其中,客家韵,是记忆,是乡愁,更是神往
在“客家韵”品牌打造中
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珍贵的历史财富
是民族古老生命记忆的延续
东江源头,武夷山下
寻乌
以独有的方式诠释着非遗的魅力
传播非遗 传承美丽
用真心呵护文化遗产
十二景灯
在寻乌,龙舞是人们十分喜爱的一种民间舞蹈艺术。龙是美好的象征,“来龙进宝”,“越来龙,越火红”的民谣广泛流传于民间。因此,人们常把舞龙作为吉祥之意。
“打龙”一般是姓氏宗族、村之间相互拜年,加强团结的一种娱乐活动。外村龙队锣打鼓进村时,当地主家鸣放爆竹以示欢迎。龙队来到主家门前拜三下后,按先“天神”后“拜主”,进堂“缠柱”(先左后右),然后出至门前舞龙的顺序进行。舞龙完毕,主家用过年食品款待客人,走时送一、二个红包。
主家如若要摘下“龙珠”于堂前,必须先跟龙队的主管商量,允许后方可摘下。传统摘下“龙珠”,象征来了“龙”,就会人财兴旺,幸福长留。摘“龙珠”在厅内进行。出屋时,应停下锣鼓,龙尾先出,龙头后出,意思是龙才能留下,否则会被带走。龙队离开时主家要用托盘奉送三尺红布和几升大米,以示披红挂彩连升三级。
春节元宵之间是“打龙”的热潮。正月十六是最高潮的一天也是结束的一天。常常通宵达旦,这天有“送龙”的活动。打龙队伍锣打鼓,鸣放爆竹,来到河边,剥去“龙皮”,把它烧掉,留下“龙骨”以作明年再用。
“打龙”历史悠久,随着历代文化艺术的发展,“打龙”的艺术也逐渐变化创新。民国期间,我县获得了农业大丰收,为庆丰年,县城在元宵节举行了灯会。居住县城喜爱龙舞活动的谢树万,根据过去“打龙”的基本特点,组织创作了按“十二属象”造型扎成灯彩和传统的龙灯、走马灯融洽一起表演,深受群众欢迎。逐步形成了我县特有的“十二景灯”。
该舞是以龙为主,属相为辅的一种民间灯彩群舞。“十二属相”也是作为灯彩出现,表演中随着龙的舞姿有节奏地转移陪衬,起着十二月份的象征作用。反映了劳动人民渴望月月如意,年年丰收的欲望。所以说“十二景灯”的舞蹈虽是按“打龙”的表演艺术特点玩耍,比起单一的龙舞就显得更加热闹。“十二景灯”是对古老陈旧的传统龙舞艺术作了一些探索性的创新,因在“十二景灯”舞蹈中还是以龙为主,表演过程中所有属相均围着龙的形态变化相应陪衬,主要突出了龙的活动、同时在道具制作上选择上好材料精制而成,都是为了突出龙的表现形式。
国民之魂,文以化之
国家之神,文以铸之
加大力度开展非遗保护和传承
红土地上的文化根脉得以赓续与弘扬
散发出浸润人心的时代之光
来源:寻乌融媒