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

【寻乌不寻常】客家韵·非物质文化遗产——老蟹子制作技艺

发布时间:2022-05-24


客家韵、红土风、东江源、橘乡情

是我县创新塑造的四大品牌

其中,客家韵,是记忆,是乡愁,更是神往

在“客家韵”品牌打造中

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珍贵的历史财富

是民族古老生命记忆的延续

东江源头,武夷山下

寻乌

以独有的方式诠释着非遗的魅力

传播非遗    传承美丽

用真心呵护文化遗产


老蟹子制作技艺




      寻乌,据“五岭之要会”,扼“粤赣之咽喉”,素有“客家桃源”的美誉。它不仅是一个资源富集、物产丰饶之乡,且是素有“稀土王国”、“中国蜜桔之乡”、“江南水电大县”之称的秀美之地,同时又是一个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红色故土。

      在中原文化和岭南文化双重浸润下,特别是在赣南粤东闽西三大客家文化区的交互影响下,寻乌客家人创造了带有岭南文化与中原化特质、又具有寻乌地方特色的客家文化,“老蟹子”制作技艺便是其中的代表之一。

      “老蟹子”起源于汉代宫廷食谱中的“粔”,是一种用面制成的油炸的条状环形糕饼,逐渐流传于民间。江浙一带称之为“寒具”,是古代寒食节的节令油炸食品。宋代文学家苏东坡“纤手搓成于数寻,碧油轻蘸嫩深黄”的诗句,描写的就是这类小吃。

      寻乌为客家人聚居地,早在唐宋时期就有大批客家先民由中原迁入寻乌。客家先民在转换时空的过程中,将“粔”这种从中原传来的食品,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,因地制宜,把制作的原料——面粉改为南方的米粉,并根据自己的喜好添加配料,做成螃蟹、莲花形状,煎炸而成可口的“老蟹子”。

“粔”寻乌客家话读“hai”,同“谐”,因此“和谐”读成“和谐(hai)”,俗称“老谐子”。而这“老谐子”四指牵拉后,外形酷似张开臂膀的螃蟹,客家话螃蟹就是“老蟹”,所以又叫“老蟹子”。寻乌客家人不管这种可口的小吃其形状往外伸张的是三指、四指还是莲花状,都统称其为“老蟹子”。

      老蟹子这一小吃在寻乌民间已流传400多年,历代县志中都有记载。“老蟹子”香酥可口、造型美观、内涵丰富,功能多样。它不仅内涵祖先崇拜、敬神祈福的美好愿望,凸显了寻乌客家人独特的语言和民俗文化,是寻乌客家人传统观念的外化;同时也凝聚了寻乌客家人的家乡记忆,成为岁时节令的一种文化符号,有着维系社会稳定、增强内聚力的功能。

      寻乌客家人用它祭祀神灵,保佑五谷丰登,花开富贵,家运亨通,和谐平安,表达了寻乌客家人的美好祝愿。


国民之魂,文以化之

国家之神,文以铸之

加大力度开展非遗保护和传承

红土地上的文化根脉得以赓续与弘扬

散发出浸润人心的时代之光





来源:寻乌融媒